珠海新东方学校>留学>正文

为什么要参加英语辩论?参加英语辩论能得到什么

2018-04-20 09:33

来源:

作者:

1


什么是英语辩论


英语辩论,虽然是辩论的一种,但是和传统的辩论却不大一样。


①首先,我们印象中的辩论,都更偏向于探讨“世界真理”,常常讨论的是更加哲学性的问题。比如说,“世界存在真理吗?”、“不破不立还是不立不破?”等等的辩题。


而英语辩论通常的辩题则更多是policy
debate(政策性辩论),讨论的是和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、时事问题。如,“卖淫应该合法化吗”、“美国应该直接军事打击朝鲜使其去核化吗?”等。


②除了辩题的的区别,英辩的形式也非常特别。


一个随机决定的辩题公布之后,辩手只有15分钟准备一个随机分配的立场


政策性辩论为主,经常涉及你并未深入了解过的国家、人群、社会问题和现有政策(e.g.
作为俄罗斯人反对普京的干预性外交政策、给未婚先孕少女设立专门的学校、提高同性恋老师在中小学中的任教比例)。并且,不允许上网查资料。


一场比赛8个辩手(4支队伍),1-5人的裁判团,台下可能有观众。你要在至少8个有着不同成长经历、专业知识、世界观和信仰的人面前,用7分钟的(非母语)论证,说明为什么他们应该认可你的立场。你有一个队友,而这个人可能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世界观,因此你可能首先要在那15分钟内说服你的队友。


在一场辩论赛的积分赛(preliminary rounds)中,这个过程一般要重复6轮左右,积分排行榜靠前的队伍晋级(break)到淘汰赛(
eliminatory rounds),从晋级到总决赛一般还有2-4轮。


2


为什么要参加英辩


①永远对自己的无知与偏见保持警惕


每次参加比赛后,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和偏见被全方位暴露。你发现因为无知,你能想出的论点寥寥无几,还不接地气;因为偏见,你的观众、裁判甚至队友都可能不接受你的观点,因为他们的立场没有经历过同样的扭曲,不会把这个观点看做理所应当。


而且你会意识到,你要带着这种无知和偏见,度过你的一生。所有人的知识都是有边界的,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自己的经历和教育所带来的既定立场。


英辩之所以采取这种具有强烈冲击性的形式,不是为了消除无知和偏见,而是通过辩题的合理设置,让辩手具备现代公民应当知道的理论与常识,并减少已经造成恶性社会影响的偏见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逼迫你走出舒适圈,让你认知到这种扎根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无知与偏见。


因为比无知和偏见更可怕的,是自我感觉良好地为错误的观点辩护,是不懂装懂、固执己见,是对自己永恒的无知与偏见缺乏警惕之心。


即使比赛结束,在未来需要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时候,辩手依旧应该问自己:在这个问题上,我是否还有未知但应该知道的信息?我的背景是否扭曲了我的立场,阻止我做出更加客观理性的判断


②学会共情(empathy)与换位思考


英辩的形式,大多是针对某个社会问题,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,并让双方讨论这个解决方案的利弊。分析过程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是:


现状中,有哪些利益相关方(stakeholder)?他们现在都处于怎样的状态?他们为什么处于现在的处境?他们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?他们渴望什么,害怕什么?


政策带来的改变过程是怎样的?它如何改变不同人的心理与行为?又会造成怎样的间接影响?


最终,政策会带来怎样的结果?对不同人的结果有何区别?这个结果是否是我们想要的,是否是好的?怎样的结果才是好的?


这意味着,辩手要站在政策涉及的不同利益相关方的立场上,思考其心理、情感、行动、处境变化。然后,根据自己的立场,聚焦到政策对其中一类或几类人的影响上,讨论政策是如何改善/恶化其处境的,并说明它如何符合或有悖于政府的责任、社会的道德原则。


而中国的人文教育,一个很大的问题,就在于过于注重结论而非思考过程,并用死板的成绩考核方法,激励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给定观点、机械地输入输出,逐渐麻木了个人的换位思考能力。


最可怕的是,它削弱了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。


如果面对现实的丑恶,我们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立场上谴责行恶者,而非思考行恶者为何做出这样的行动,应该有怎样的解决方案;如果面对不幸的受害者,我们仅仅庆幸自己免于灾祸,而非思考造成不幸的深层原因,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机制安排减少不幸……那么这会是一个冷漠的、麻木的、可怕的社会。


③对权威与媒体的质疑本能,与基于客观事实的独立思考能力


从自己的无知与偏见延展出来的对他人的无知与偏见的警惕;


英语辩论本身的形式与评判标准:


英辩只给15分钟准备时间,并且不允许查阅网络资料,意味着很大程度上你只能诉诸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,去思考问题本身,而不是偷懒直接借用书中前人论点;甚至要借鉴先前听过的他人论点,也只能是在记忆中寻找自己确实认同的论证逻辑;


在英辩中,诉诸权威并不能增强你的可信度,因为即使是权威也会遭到质疑:康德就一定是对的吗?孔子就一定是对的吗?能够用来打动裁判的,只能是论证本身,你能借用的只能是他们的逻辑论证,而不是他们的名字;(当然,确实有些裁判会以引经据典能力定输赢,但这只能说明这场辩论赛很糟糕,裁判不过关)


3. 反例有助于批判,而辩论体验本身的国际性与多元性则提供了大量反例:


你可以去更多国家,和更多有着不同背景的人,用彼此能相互理解的语言交换观点;


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阅读更多只能用英语阅读的内容,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;


当出国辩论时,你会亲身体验、亲眼观察以前只能在媒体上了解的世界,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了解另一种生活方式、另一种社会制度的真实面貌;


3


英辩小试牛刀


In households who claim the need of a stay-at home parent, THW force parents
to take turns to be housewife or household husband.


在那些觉得需要全职家长的家庭中,本院将强制父亲和母亲轮流充当家庭主妇(主男)


key concept:gender inequality,gender stereotype


①首先这个motion(辩题)显然是在讨论性别平等的问题,你看,英语中只有“housewife”且中文只有“家庭主妇”,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女性的一种偏见:女性就应该留在家里照顾家庭,而男性应该除外工作。


②针对这种现象,我们可以考虑三个问题?


·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性别偏见


· 为什么性别偏见不利于社会发展


· 怎么改变这种性别偏见


③我们还不能脱离实际社会环境,也就是不同国家gender
inequality是不同的。发展中国家的女性,由于缺乏教育环境,也面临制度方面的歧视,因此本身在职场就没有竞争力。而在发达国家,男女教育平等基本实现,更多的是男女不能实现同工同酬,且女性在职场中经常会遇到升值的天花板,难以担当高管位置。


因此对于前者,政府强制让女性出外工作,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: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更多是体力性的劳务,男性较有优势,强制女性外出工作,而男性留在家里,他们就要承担经济损失,似乎风险太大。


对于government side(正方),可以打的点有:


·家庭主妇无偿承担家务,对女性不公平


· 家庭主妇没有经济能力,社会和家庭话语权都小,加深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


· 强制男女轮流工作,相当于迫使女性外出,可以改变大家对女性的刻板印象——女性更适合留在家里,而男性就应该工作


对于opposition side(反方),可以说:


·性别平等应该是尊重女性(包括男性),让他们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,也许有的女性本身就是喜欢呆在家里,政府强制她们工作本身就是剥夺了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


·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(地区),女性工作,男性呆在家里,经济收益差距太大,会不会激发家庭矛盾,和令男性不满,反而不利于女性的家庭生活呢?


· 男女轮流工作会不会对他们双方的事业都有严重的影响?哪个公司愿意雇佣一个工作时间不固定,间歇性放假的人?即便找到工作,他们是不是也难以升职? 

新东方珠海学校微信

新东方珠海学校官方微信:新东方珠海学校 (微信号:zhxdf01)

请扫一扫二维码,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!了解我们的最新资讯.

课程推荐

版权及免责声明

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新东方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(含本网和新东方网) 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、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新东方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本网未注明"稿件来源:新东方"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"稿件来源:新东方",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,电话:010-60908555。

珠海新东方课程
珠海新东方托福培训